随着春季到来,天气转暖,草木茂盛,人们外出踏青露营、赏花采茶等活动频繁。
每年4-10月,蜱虫也进入活跃期,人们在户外活动时遭遇蜱虫叮咬的情况时有发生。
在此特别提醒大家,户外游玩、劳作时,一定要警惕野草灌木、树林中潜伏着的蜱虫。
一、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?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,SFTS,简称“发热伴”)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(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,SFTSV)感染引起的,以发热(体温≥38 ℃)、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。
该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,直接接触病人血液、血性分泌物等体液,也可引起感染,俗称“蜱虫病”,流行季节为每年的4-10月,其中5-7月为该病的高发季节。
二、什么是蜱虫?
蜱,俗称壁虱、扁虱、草爬子、犬豆子、八脚子等,通常寄生在鼠类、家畜等体表。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,长卵圆形,背腹扁平,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。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、不易被搔动的部位。
蜱离开动物后附着草上,可叮人、吸血。蜱吸饱血后,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。目前已知的蜱能携带的人类病原体大约200种左右,被蜱虫叮咬可引发多种疾病,严重可致命。
三、感染发热伴后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?
潜伏期为5-14天,起病急,主要表现为发热,体温多在38℃以上,重者持续高热,可达40℃以上,部分患者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。
早期常见症状包括发热、乏力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等,部分患者有头痛、肌肉酸痛、腹泻等症状,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、上腹部压痛。
多数年轻患者预后良好,少数患者病情危重,出现意识障碍、皮肤瘀斑、消化道出血、肺出血等,可因为休克、呼吸衰竭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。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减少、血小板进行性降低。
如出现上述可疑症状,要尽快到当地定点医疗机构规范就医。
四、发热伴的传播途径包含哪些?
一是媒介传播(蜱叮咬)。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,蜱叮咬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。
二是直接接触传播。在无有效防护措施情况下,接触患者及病死患者尸体血液、血性分泌物等可导致感染发病。流行区猫、狗等宠物及羊、牛等家养动物是蜱的重要储存宿主,密切接触可增加感染的风险。
五、什么情况下易于被蜱虫叮咬?
全年均可发生与蜱虫接触的机会,但蜱虫在温暖的月份(4-9月)最为活跃。
蜱虫生活在草丛、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区,以及动物体表。在户外遛狗、露营、园艺、采茶、耕种或打猎可能会与蜱接触被叮咬。在院子或社区里活动也可被蜱虫叮咬。
六、哪些人群感染风险较高?
人群普遍易感。在山区、丘陵及林地等地方性流行区域生活生产的居民、劳动者,以及赴该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。另外,患者的医护、陪护、探视人员以及死亡患者殓殡人员,如接触患者血液、体液及分泌物时未规范防护,也具有较高感染风险。
七、人被蜱虫叮咬后,应该如何处理?
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、腰部、腋窝、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。如果发现蜱虫附着,应尽快清除蜱虫。
用细尖头镊子将蜱虫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,以稳定、均匀的力向上拉动,不要扭曲或猛拉蜱虫,这会导致口腔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。如方便,也可先用酒精喷涂在蜱体,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。清除蜱虫后,用碘酒、酒精或肥皂和水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。如果发生口腔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,用镊子取出口腔部分;要是不能用镊子轻易地取出,也不要过于担心,可不动,让皮肤愈合。
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,还是游离在墙面、地面发现蜱,不要用手直接接触,甚至挤破,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;如不慎皮肤接触蜱,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,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。
如果在清除蜱虫后的几周内出现发烧、乏力、肌肉酸痛等,应尽快就医,告诉医生最近被蜱虫叮咬的情况,叮咬发生的时间,以及最有可能在哪里被蜱虫叮咬。
八、个人如何预防蜱虫叮咬?
一、减少暴露机会
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、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。如需进入此类地区,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,穿长袖衣服;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;穿浅色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;不要穿凉鞋;不要在草地、树木上晾晒衣物。值得注意的是常温水清洗衣物并不能杀死蜱,可通过烘干或高温水清洗去除附着的蜱。
二、户外活动前防护
蜱活跃季节,进行园艺、采茶、放牧等农业林业牧业活动前,可使用含有0.5%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。氯菊酯可用于处理靴子、衣物和露营装备,并通过多次喷洒以保持保护性,或可购买使用氯菊酯处理过的衣服和装备。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,包括避蚊胺、异丙啶、柠檬桉树油(OLE)、对薄荷二醇(PMD)或2-十一烷酮等,遵循产品说明使用,一般不推荐在3岁以下婴幼儿身上使用含有OLE或PMD的产品。
三、进入室内前检查蜱
蜱可附着在衣服和宠物进入室内,要仔细检查外套、背包和宠物,发现蜱应及时清除。蜱常附着的部位主要在手臂下方、耳朵内侧和周围、毛发之内或周边、肚脐内侧、膝盖后侧、腰部、腿根部等。进入室内两小时内淋浴可降低蜱传疾病风险。
荆门市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
荆门市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(肝病科)成立于1988年,是荆门市最早成立的感染性疾病、肝病专科,科室是荆门市首批临床重点专科,承担荆门市重大传染病定点收治工作,常年设有固定肝病专家门诊,感染性疾病科门诊、发热门诊、肠道门诊,是集临床、科研、教学于一体的感染性疾病诊治中心,是湖北中医药大学、长江大学、湖北中医药学院、荆楚理工学院等多所院校临床教学基地。
科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医疗专业团队(医师4人,护士8人),医师团队中高级职称1人,中级职称医师3人,硕士研究生1人。科室医护团队成员多次应邀参加全国、全省学术交流会议和国家及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,并主持完成2004荆门市重大科研项目《肝硬化患者血流动力监测》,2005年《肝硬化患者门脉血流动力监测》发表在《传染病信息》获当年荆门市优秀论文三等奖,2014年国家卫计委项目《恩去他滨用于中国慢性乙肝上市后临床研究》协助者,2015年荆门市科研项目《肝癌微波消融综合治疗》,2017年荆门市科研项目《消胀逐水膏联合双歧杆菌治疗肝硬化腹水》。
科室内设肝病、肠道和发热性疾病三个专科,诊治各种急慢性肝病,肝炎、肝硬化、肝癌、脂肪肝、自身免疫性肝病,结核,腹泻,及各种感染性疾病。可开展HBV-DNA定量、肝纤维化指标、肝穿刺活检及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型肝炎标志物等检查。在本地区率先开展腹水浓缩回输,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治疗肝癌,脾动脉栓塞治疗脾亢,血浆置换。并引进微波消融治疗肝癌,肝病治疗仪,肝脏弹性检测等技术,其中肝脏弹性及脂肪含量检测,可无创伤定量检测脏硬度,肝脏脂肪变性,被称为慢性肝病管理的革命性工具,技术成熟,疗效好,促进了本地区学科发展。经多年的技术沉淀和经验积累,目前,针对慢性乙、丙型肝炎的个体化抗炎、抗病毒和抗纤维化治疗去的较好疗效,采取综合措施救治肝硬化并发的消化道出血、肝病、肝肾综合症成功率较高。肠道专科主要诊治各种感染型肠道疾病。发热性疾病专科可对麻疹、水痘、猩红热、流行性乙型脑炎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、细菌性痢疾、伤寒、手足口病等多种感染性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治。
郭翔
主任医师,科室负责人。全国疑难及重型肝炎攻关协作组委员,湖北省中西结合学会肝病学会委员,湖北中医杂志编委,湖北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,1994年三峡大学毕业,从事感染性疾病、消化系统疾病临床治疗20余年,多次在武汉同济医院消化内科、感染科进修学习,对各种类型的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、肠炎、病毒性肝炎、肝硬化、自身免疫性肝病、脂肪性肝病、重型肝炎及肺结核、发热待查等疾病有深入研究。近年来有20余篇论文在《临床肝胆病杂志》、《实用肝脏病杂志》、《肝脏》等相关专业杂志发表,是荆门市唯一一位兼具消化内科及感染科双重资质的临床专家。
【门诊坐诊时间】
周一-周二全天
【门诊坐诊地点】
门诊四楼肝病科
【联系方式】
135979663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