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医疗领域中,护理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就医体验和康复效果。脾胃一科作为专注于调理人体脾胃系统的重要科室,有着独特的诊疗理念与方法,其护理服务的改善更是有着别样的意义与内涵,通过融入中医治疗手段以及与患者在养生操方面的互动,为患者带来更优质、更具特色的照护。
脾胃在中医理论里,被视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一旦脾胃功能失调,便会引发诸多健康问题,如胃脘疼痛、腹胀、泄泻等。而前来中医脾胃科就诊的患者,往往饱受这些不适症状的困扰,他们不仅期望通过医生的专业诊疗缓解病情,更需要护理团队在日常照护中提供细致入微、贴合中医理念的服务。
以往的护理服务或许更多侧重于常规的医嘱执行、病情观察等基础工作,但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以及对中医认可度的不断增加,改善护理服务、凸显中医脾胃病的特色成为了科室发展和患者康复的迫切要求。只有提供更具针对性、更有中医韵味的护理,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脾胃功能,提升整体健康水平。
中医治疗手段在护理服务中的融入
中药内服指导:
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,脾胃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、体征、舌象、脉象等综合因素开出个体化的中药方剂。护理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关键的指导作用。从向患者耐心解释中药的煎服方法,比如不同药物浸泡的时间、火候的把控以及服用的频次、时间等,到叮嘱患者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,像服用温脾健胃的中药时要避免食用生冷寒凉之物等,每一个细节都关乎药效的发挥和治疗的效果。例如,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,护理人员会着重提醒其将中药温热后服用,以增强药物温中散寒的作用,助力脾胃阳气的恢复。
穴位贴敷护理:
穴位贴敷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特色手段,在脾胃科应用广泛。护理人员会协助医生选取合适的穴位,如中脘穴、足三里穴、脾俞穴等,将调配好的具有温阳健脾、理气和胃等功效的中药膏剂贴敷其上。在贴敷过程中,要确保贴敷部位的清洁、皮肤无破损,同时向患者说明贴敷后的注意事项,像贴敷时间的长短、可能出现的轻微温热感或皮肤发红属于正常反应等。通过刺激这些穴位,借助经络传导,药物可以直达病所,有效改善脾胃的运化功能,缓解患者的腹胀、腹痛等症状。
艾灸护理:
艾灸以其温通经络、祛湿散寒、补益中气的功效,深受脾胃科患者的欢迎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艾灸的操作技巧,针对脾胃虚弱、寒湿困脾等不同证型的患者,选择合适的艾灸方法进行艾灸操作。在艾灸时,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,及时调整艾灸的距离和温度,防止烫伤,还会向患者讲解艾灸后要注意保暖、避免吹风等知识,让艾灸更好地发挥其温阳健脾的作用,增强患者脾胃的正气。
与患者的养生操互动
八段锦养生操的推广与指导:
八段锦作为我国传统的健身养生功法,动作简单易学,且对调理脾胃有着显著的功效。护理团队会定期组织患者学习八段锦,一招一式地耐心教授患者。比如 “调理脾胃须单举” 这一式,通过左右上肢一上一下的牵拉动作,能够牵拉腹腔,对脾胃起到按摩和刺激的作用,促进胃肠蠕动,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。在带领患者练习时,不仅纠正动作姿势,还会讲解每个动作与脾胃健康的内在联系,让患者明白其养生原理,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。
互动练习营造康复氛围:
除了集中教学,护理人员还会鼓励患者在病房内、走廊上自行练习,并时常参与其中,与患者一起做养生操,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。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患者锻炼的趣味性,更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,有助于缓解他们就医时的紧张情绪。同时,在练习过程中,护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,根据其耐受程度给出个性化的练习建议,使养生操真正成为患者康复过程中的有力辅助手段。
护理服务改善后的效果与展望
通过将中医治疗手段深度融入护理服务,并积极与患者开展养生操互动,护理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。患者对脾胃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,能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,在中医治疗手段以及养生操的综合作用下,患者脾胃功能的恢复情况也更为理想,腹胀、腹痛、泄泻等症状得到有效缓解,住院时间也有一定程度的缩短,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。